<optgroup id="co44y"></optgroup>
<menu id="co44y"></menu>
  • <menu id="co44y"><menu id="co44y"></menu></menu>
    <optgroup id="co44y"><code id="co44y"></code></optgroup>
    <nav id="co44y"></nav>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职称论文 » 文艺 » 正文
    儒家的“天命观”渊源
    发布日期:2022-08-26     浏览次数:89
    核心提示:(1)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中国文化中普遍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,是一个可以追溯到史前就存在的观念,著名的大禹治水讲的就是一个因势利导、顺应自然
     

    (1)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

    中国文化中普遍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,是一个可以追溯到史前就存在的观念,著名的“大禹治水”讲的就是一个因势利导、顺应自然的故事。这种敬畏,使得中国文化中先天保有一股对大自然的超验情感,或者说面对自然的态度。到了汉代,则笼统地表现为两种主要方式:一种是对“大观式”山水的崇拜,并且对山的崇拜往往占据很大比重;另一种则结合了道家思想,呈现为对“自然仙境”的想象。

    以真实自然中的山为例,艺术史家巫鸿曾写过一篇关于“岳”的文章,指出:山或者说岳,基本上是一种政治地理的概念(Political Geography),并且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为被崇拜的对象,同时又被概念化成一种超凡的精神想像。例如“五岳”之中以山东泰山为最重要的岳,被认为是天地相接,天子接受天命的地方,所以秦始皇、汉武帝都奔赴泰山举行“封禅之礼”。五岳系统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政治性,与儒家的“天命观”渊源很深,这是以山岳为代表的自然在中国文化中被崇拜的一面。

     
    相关论文导航
     
     

    桂IPC备2020008163号-1

    (c)2008-2018 理论研究网

     

    免责声明:本平台并非任何杂志官网,仅限于整理学术信息以及期刊投稿渠道

     
    彩票平台登录